大景深范围的镜头与超焦距概念的解释
来源:深圳市凯茉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25-07-15
景深范围的计算公式
关于景深的概念及其前后景深范围的计算公式,可参考下图。
从以上景深范围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到,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是:
• 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。可容许弥散圆的直径越大,景深的范围也就越大,但是这样也就意味着图像越模糊。所以一般而言,可容许弥散圆直径的限制是胶片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/1000-1/1500,或者是图像传感器pixel size的2-3倍。
• 镜头焦距。焦距越长,景深越小;焦距越短,景深越大。
• 光圈。光圈越大,景深越小;光圈越小,景深越大
• 物距。物距越近,景深越小;物距越远,景深越大。
利用以上公式,当镜头参数(焦距、光圈)、弥散圆直径确定的情况下,就可以根据指定的物距,计算这个物距的前后景深范围了。
而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,如果要实现一个光学成像系统,能够在指定距离(如1-2m)到无穷远的范围内都能清晰成像的话,应该如何确定镜头的参数?这就要涉及到超焦距的概念。
超焦距的概念与计算公式
超焦距是一个摄影术语,意思是当镜头的清晰对焦范围可达无穷远时,其景深范围的前界(也就是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)到镜头的距离,就称之为超焦距。换句话说,当镜头对焦在这个超焦距点(实际上就是一个合适的物距)时,从这个超焦距点到镜头一半的距离一直到无穷远都是清晰的。
可以结合以下两幅图来理解上面的超焦距概念:
从上图可以看到,对于一个光学成像系统而言,如果确定物距L在上图的A点时,通过景深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后景深范围可以达到无穷远的话,那么A点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这个光学成像系统的超焦距,而A点的前景深就是超焦距的一半(即A'到镜头之间的距离,是A到镜头之间距离的一半),此时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完整景深范围就是A'到无穷远。
对于一个光学成像系统而言,计算其超焦距的公式如下:
因为一般情况下超焦距远远大于镜头焦距,所以以上公式也可以简化为:超焦距=焦距的平方 /(弥散圆直径 * 光圈)。
因此,基于给定的镜头焦距和光圈参数以及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,就能够按照上面的公式计算出来其对应的超焦距,在(超焦距/2,无穷远)的范围内都可以实现清晰对焦。
下面给出一个监控镜头的计算例子:镜头焦距f为6mm,光圈F=1.6,弥散圆直径δ=0.0112mm。计算其超焦距为:H=(6mm x 6mm)/(0.0112mm x 1.6) ≈2008mm。因此其超焦距的距离为2m,对焦在2m时就可以实现(1m,无穷远)范围内的清晰成像。
总结景深计算公式与超焦距计算公式的差异
前面总结的前景深和后景深的计算公式,是在镜头参数(光圈F,焦距f)以及可容许弥散圆直径δ固定的条件之下,先确定物体跟镜头之间的距离L,然后用前后景深的计算公式计算该物距前后可清晰成像的距离范围,计算结果就是前景深和后景深,此时的景深范围就是以指定物距L为中心的前景深到后景深的距离范围。
而超焦距的计算公式,则是直接基于当前镜头的焦距f、光圈值F以及可容许的弥散圆直径δ,来计算该成像系统的超焦距H,计算出来超焦距H以后,就表示当物体在(H/2,无穷远)的范围内都能够通过镜头清晰成像。
相关资讯
- 2025-07-15
- 2025-07-14
- 2025-07-11
- 2025-07-10
- 2025-07-09
- 2025-07-08